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找回密码
欧洲侨声报 首页 新闻 华埠新闻 查看内容

生态视域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2016-11-21 12: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637| 评论: 0|来自: 侨声报

摘要: 翻译生态环境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讲话人、听众、委托者等互动的整体呈现,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 ...
生态视域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评赵硕先生的著作《现代口译理论与实践》

编者按:

翻译生态环境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讲话人、听众、委托者等互动的整体呈现,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赵硕先生的著作《现代口译理论与实践》提出了生态环境下电影片名翻译的适应性选择和语境的口译问题,提出了既反映源语文化,又“适”情“应”景的生态翻译策略,以达到提高电影片名和电影字幕翻译的效率。


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将原声口语浓缩为有声或无声的译文。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影作为一种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喜爱的艺术形式,其翻译也变得愈加重要,尤其在电影产品交流迅猛发展的情势下,电影片名和电影字幕翻译对目的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生态口译理论分析电影影片翻译业已成为欧美国家研究电影片名和电影字幕同传口译的趋势。

一部好的电影,必然少不了精彩片名的润色,只有简洁明亮的片名才能引人注目,尽最大可能打动潜在的观众。好的片名不会冗长乏味,而是凝练直观、生动形象地揭示主题,不仅要符合语言的规范,体现原片的语言风格,还要考虑到观众欣赏层次的多样性,帮助观影者更好地理解电影。

很明显,电影片名翻译有着显著的“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之前译者需要同时兼顾源语与译入目标世界,深入体会两国在语言、文化及社会方面的异同,并处理好源语与译名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方面认真地对译名进行推敲摘选,合理妥善处理文化差异,得出能够成功传达交际意图“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名翻译,以符合目的语观众的特点。在翻译的最后阶段,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接受检验,保留并推广好的译名。

生态视域下的翻译方法意味着译者要适应电影片名的生态环境,实现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如伍迪·艾伦导演的电影“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午夜巴塞罗那》于2008年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刚上映就引起了轰动,先后获得200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配角奖,美国电影金球奖,西班牙电影戈雅奖,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等共33项大奖。电影的中文译名《午夜巴塞罗那》无论是在语言维,还是文化维,或是交际维,都体现出很高的整体适应选择度。从语言维看,《午夜巴塞罗那》很容易就可以让人联想到影片所表现的巴塞罗那明与暗的美,言简意赅的句式结构也达到了以优美的语言愉悦观众、帮助观众理解影片的作用;从文化维角度分析,这一片名可能会使观众对剧中女主人公追求浪漫爱情的好奇,而影片正是探索了人性和社会的冲突,升华了善良美好的人性。这种“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了观众的认知意识和观看兴趣乃至价值观的思考;从交际维角度来分析,《午夜巴塞罗那》是一部关于价值观的爱情片,该电影的中文片名翻译也修正了原片名内容的晦涩,引起了中国观众的观看期望。这一译名受到了广大的好评也证明了生态翻译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所起的三维转换作用。

赵硕先生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和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调研电影同传口译



一、生态视域下的语言维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语言中进行的。例如,电影《金陵十三钗》(英语:The Flowers of War;西班牙语:Las Flores de La Guerra)片名的几个翻译版本:第一种采用直译“The 13 Women of Nanjing”十分符合中文语言模式,但是“women”却过于直白,缺少形象与生动;第二种是完全脱离了中文原文意译成“Nanking Hero”,“Hero”虽然表达了影片中不畏牺牲的民族精神,但却体现不出“钗”的内涵;第三种是译成“The Flowers of War”则弥补了以上两种翻译的不足,既能够在突出原文的基础上增添美感和韵味,又表述了电影所想要强调的中心意义。又如英语影片“Ghost”,如果直译为《鬼魂》难免会令人感到有些毛骨悚然,并且完全脱离了影片的内涵,但译成《人鬼情未了》这一片名不仅暗合了阴阳两隔,“情未了”三字也是对故事情节的完美体现。以上对源语片名语言维的转换处理不仅点明了电影的主题,更使译者摆脱了源语形式的束缚,达到了生态翻译的处理效果。


二、生态视域下的文化维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实现源语与目的语文化内涵的信息传递。这种文化维的生态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辨析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有效进行文化信息的传递,译者在文化语境下进行源语语言转换,实现意义的传承。例如,电影“Avatar”在中国上映时译名为《阿凡达》。“Avatar”来源于印度神话,在印度教中“Avatar”特指主神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译名“阿凡达”就蕴含了“下凡”和由天上“抵达”人间之意,与影片主题也正好吻合。此片名翻译短小精悍,既保持了原片名的文化内涵及异域色彩,同时带有“天上人间、神仙下凡”的中国文化元素,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三、生态视域下的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信息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电影片名的交际意图通常是以突显影片内容,传达主题信息,吸引观众,增加票房为终极目的。例如,《叶问》的英文译名“IP Man”在电影上映之初的首映发布会上便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一些影迷对此译名一头雾水。“IP”就是“叶”( yip) 字的粤语读音,“Man”则接近于“问”字的粤语读音。但是该片名译语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充分地考虑了电影片名的交际意图,因为“IP Man”会使西方观众联想起“Spider-Man”和“Superman”,比较迎合欧美观众的审美趣味。再看另一部影片“Waterloo Bridge”,该片名被意译为《魂断蓝桥》,堪称译界之经典。译者将“滑铁卢桥”意译为“蓝桥”,不但点明了爱情的主题,还借“魂断”二字,将影片的悲剧结局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中国观众一看译名便大体知晓故事的感情基调,实现了信息的传递,达到了有效交际的目的。

电影作为一种有声形象艺术,观众可以通过片名意义很快获知大意,进而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从而达到电影内容与观众的交际互动。随着电影字幕的同传发展,正确恰当的电影片名口译译名则能有效发挥其各项功能并成功传达电影的交际意图。因此,在电影片名的口译翻译中,更需要灵活运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的转换,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双语交流,最终实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名,从而达到电影片名对票房市场的促进作用。

(赵 欣 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小黑屋|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欧洲侨声报 ( 沪ICP备18001859号-1  

Copyright 2017 欧亚传媒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欧亚传媒 Copyright
© 2008-2017 Asia Europe Media Group S.L.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小黑屋|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欧洲侨声报 ( 沪ICP备18001859号-1  

GMT+1, 2024-5-18 16:29 , Processed in 1.242393 second(s), 21 queries.

返回顶部